乡村振兴在行动 |安徽灵壁:“一头牛”闯出全链

新华网合肥10月27日电(周雨萌)金秋时节,漫步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禅塘镇众邦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场,能听到数百头体力健壮的奶牛在光洁的牛群中发出的咀嚼声。场区没有传统养殖场的臭味、苍蝇,现代生态养殖的新面貌即将来临。灵璧县禅堂镇众邦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一头奶牛,外表光洁,外表光洁。 。灵璧县以科学养殖为基础,瞄准全链条发展,在“一牛”轨道上不断前进,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动力。 2024年,全县肉牛产值将达到7.56亿元。科学养牛,打造智慧牧场模式。灵璧县禅塘镇众邦养殖专业合作社内,正在进食的奶牛。 。李光明 中办主任g养殖专业合作社表示,该合作社主要专注于黄牛和肉牛养殖。每头奶牛都佩戴电子芯片,监控记录从受精到分娩的整个过程,确保奶牛的饲养安全。不仅是中邦合作社,灵璧县不少农场(户)都在探索科学养殖之路。地方科技快报常年活跃在育种第一线。从肉牛品种改良、饲料配方优化、疾病防治、犊牛管理等方面,他们为养殖户提供“手把手”的技术指导,一一解决实际养殖问题。 “技术人员经常指导,我们农场的奶牛从出生起就听‘睡歌’,饲料配比科学,能有效提高肉牛的品质和口感。”灵璧县九本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赛近年来,灵璧县围绕肉牛产业发展,邀请省市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内容涵盖优质饲料加工、高效养殖、疫病防控等关键环节,为养殖、预防提供“再保险”;开设肉牛养殖专业课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管理规范水平;成立育种协会,举办产业发展论坛,逐步普及科学育种理念。据悉,该县致力于“数字赋能”,依托银吉、黄湾等项目助推“双招双引”。它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智慧牧场模式,实现精准饲养、智能环境控制、疾病预警、在线监测等。精细化管理,全程质量监控。此外,灵璧县依托安徽贵六牛业有限公司、安徽合牛公司,布局南北牧场标准,引进关键数字化管理手段,实现肉牛改造、肉牛生产产品质量防范等关键功能,推动行业从“养牛经验”向“科学养殖”转变。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县肉牛存栏4.83万头,出栏1.87万头。产业规模一致,养殖效益同时提高。筑牢生态基础,探索绿色发展道路。中邦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秸秆饲料。 。化肥,形成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物循环”的绿色发展模式。灵璧每年加工50万吨干草,转化为优质饲料穗并运往各肉牛养殖场;牛产生的粪便被运往羊团镇食用菌产业示范园、于吉镇、向阳镇等地,通过发酵技术转化为食用菌基料。栽培平菇、双孢蘑菇畅销长三角市场;菌渣经过堆肥,变成“生态肥料”返回农场。这个闭环使化肥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2.69%,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量30%,将传统污染物转化为生产资源,产生良性附加值。灵璧县开元养牛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强说:“我们的养牛就是养牛产业。”位于灵璧县羊疃镇的苏州中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数字化技术将牛粪转化为牛粪。建成双孢蘑菇种植营养基地,促进双孢蘑菇种植高效化、专业化发展,推动当地农业链条循环发展。依托“种养结合、生态农业循环”的发展模式,该县年处理粪便48万吨,生产有机肥16万吨。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要紧紧抓住“绿色”理念,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牛粪通过微生物转化实现增值,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有了一条‘变废为宝、变碳为财富’的路径。黄淮海平原农牧区转型发展,品牌驱动,拓展牛产业链。灵璧县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大会启动——《岭农碧轩》。 (灵璧县委宣传部供图)在科技助力、“绿色”支撑下,灵璧肉牛逐渐走红。 2022年“灵壁黄牛肉”入选“国家名优特大新农产品”名单;拥有“三品一标”认证牛肉产品3个; “河津来牛肉”被评为安徽省名牌产品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灵壁黄牛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依靠的是当地肉牛的优良品质,也离不开县里对品牌的持续培育。”灵璧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打响热土品牌,该县精心打造了农产品公共品牌——“灵农碧轩”,并开展了直播带货活动。路播“安徽有”助农,让优质黄牛肉走进千家万户。如今,灵璧县牛养殖规模、档次、效益不断提升。现有养殖专业合作社36个,养牛场(户)1813个,其中千头以上规模养牛场17个。形成了以“河津来肉牛加工企业”为龙头,“中邦奶牛养殖场”为基地,“桂六、九本、开元、天元”等大型肉牛育肥场为基地,“丰庙万内牛交易市场”为货物的肉牛经营格局。品牌带动,灵壁肉牛产业链不断拓展,从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享受到品牌红利,行业发展形成了“养殖质量提高提高改进提高质量”的良性循环。灵璧县副县长徐东方表示,下一步,该县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发展为路径,把肉牛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县建设的主引擎,努力建设优质安全高效的重要县 省内肉牛生产加工基地。

Related Post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