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四五”,奋力前行】强化科技“硬支

“十四五”以来,安徽着力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环环相扣的科技创新服务技术,让一大批农业农业成果和科技成果在宽领域得到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提供了有力支撑。连日来,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李研究员 胡安带领的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精确改良了一组水稻基因。 “十四五”期间,为全面提升安徽生物育种水平,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抢占基因编辑育种新赛道,李娟团队开展了数万个科研项目,带动全省自由选农作物品种从跟风到实现新跨越。李娟,基因编辑组组长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十四五”以来,我们研发了30多种基因编辑工具,被全球200多个实验室广泛使用。借助这些工具,作物育种周期从原来的8至10年缩短至2至3年,50多个水稻基础基因得到精准改良。 “十四五”以来,安徽依托200多个各类农业创新平台,不断健全和完善组织化、系统化的农业技术攻关机制。围绕皖北粮食主产区提高单产、皖中绿色食品加工、皖南农机装备和数字农业发展五个重点,开展农业重大科技行动。目前,高品质新品种600多个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为帮助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800亿公斤以上的新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8月,该省还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5所龙头高校成立“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全面提升安徽农业农业体系技术效率。目前中国农科院专家正在根据建淮地区气候条件特点加大农业防灾技术研究,预计明年将在富阳、苏州等地区实施。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小麦一科首席科学家刘路祥产业技术系统(与安徽省)联合开展有机物农业科技攻关,将我省良田、优良种子、好机遇、好方法、众多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在我省推广应用300万亩。在助推农业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四五”以来,安徽还综合运用科技特派员、科技院、专业院等多种服务模式,不断完善覆盖全环节、全链条的定制化科技技术,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定制化技术清单。在马鞍山和县,此时,科技专员张金龙正在对几家结对蔬菜育种企业进行技术指导。绿源温室科技有限公司在精准的灌溉系统下,有限公司加大了智能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它已从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集当地蔬菜育种和推广为一体的龙头企业。马鞍山市绿源温室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斯亚道龙帮助我们建立了从田间到工厂的全链条标准化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苗木质量和生产能力。今年,成苗数预计将达到1亿株,是五年前的五倍。 “十四五”以来,和县打造长三角“菜园子”,组建了130余人的科技特派员队伍,为全行业提供蔬菜智能育种、绿色植保、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服务。共组织1200余名科技专员为农业提供技术支持文化服务,帮助农民增收1亿多元。马鞍山市、县科技工作者张金龙“十四五”以来通过“链条”科技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革命应用了12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带动农业企业增收同比15%以上。继续沿着“关键技术突破——建设体系建设——成果转化应用”的路径前进,“十四五”以来,安徽充分发挥1.6万名科技特派员作用,推广各类新技术200多项,创建国家农业农业科技园区18个,位居全国第三。目前,全省科技发展率已达到67%,省委省政府耕种收获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86%,农业信息化率超过51%,均居全国前列。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唐阳 “十四五”以来,我们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政策供给,紧贴科技前沿。科技特派员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打造了省部级高能平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领域位居全国第一,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Related Post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