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共好心新增各类保障性住房27.5万套(间),对28.9万户家庭发放租房补贴,帮助60万新公民、青年等群体解决住房问题。” “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58.33%提高到2024年的62.57%,城镇建成区(含县城)面积从3698.3平方公里增加到3940.2平方公里”……11月17日,“十四五”决胜新征程”,省住建厅城乡建设部公布“十四五”全省住房建设系统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数据 “十四五”期间,全省住房建设系统锚定“三区一区”战略定位,采取“三进”攻坚。以稳增长、惠民生、避风险、促转型的姿态,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从“有地方住”到“有居所”,住房问题既是人类经济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近年来,全省住房建设系统以安全可持续住房为重点,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多层次保障保障体系,持续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旧城住房改造,系统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好房子”建设,不断满足严民缓民需求。 “加大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三类住房’精准供给力度。“大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城镇解体住房‘三化’,全力改善人居环境和市容市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斯亚一文表示,“十四五”期间,全省共新建和募集公共租赁住房2万套,其中发放租金补贴13.98万套,累计开工棚户区改造安置房44.1万套,淘汰有安全隐患的城镇危房1.25万套,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51个,建设筹集安置房5.2万套,帮助超过130万城镇居民告别“脏、乱”生活五年来,我省全力做好“保”工作。“交付楼”、“保障房”,完成710个保障房、保障房项目交付任务,超过30万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全省城镇人均住房建设面积突破42平方米,大众住房从“能住的巴巴希”走向“能住的房”。此外,针对飞线充电、电梯故障等问题在居住区,我省推进“万美红楼盘”建设,开展专项治理,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口107万个,更新旧电梯1.3万部,修复屋顶渗漏、外墙剥落等460万平方米,实施51个重点更新领域,依托城市更新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推动城市内涵发展。重点更新领域,规划推进重大项目5600个,完成投资4300亿元。合肥、芜湖入选国家城市更新示范城市,合柴1972文化创意园、芜湖老船厂等更新项目正成为新地标。 “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查文标说,我省开展了城市功能产品建设与管理、供水供气能力建设、休闲与脚下建设”。从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看,我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座、历史建筑6297处,分别居全国第八、第三位。数据背后不仅是五年活力提升的纯粹体现,更离不开政策资金的支持。中央预算内超长期投资10亿元落实专项国债等资金支持城市功能建设的政策,国家开发银行设立各省专项引导基金,发展多元化投资格局。把“安徽建设”做大做强。有77家公司。 2021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2024年达到1.3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十。全省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近10%。到2024年,建筑业贡献全省税收收入的7.8%。推动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减碳板块,持续发展装配式建筑,建成绿色建筑面积4.4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近40%,建筑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1吉瓦。全省有9个工程荣获国家“鲁班奖”,950个工程荣获省“黄山杯”优质工程奖,商杭高铁、引江济淮等一批标志性重点工程已建成并在建。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我省积极推进中建(安徽)互联网平台建设,着力打造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重要性在全国彰显。该平台是安徽省联合推进的重大创新项目政府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完成数字基地扩建,推出建材商城、智慧工地、人才服务等12个应用场景模块,基本形成“数字基地+应用生态”服务体系。与此同时,我省建筑业也加快了“退出”的速度。目前业务范围已拓展至全国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建设的雅加达至万隆高铁成为中印尼两国“一带一路”发展合作的典范,胡努特鲁电厂成为土耳其绿色新地标。 (记者张彩丽)
“五年来,共好心新增各类保障性住房27.5万套(间),对28.9万户家庭发放租房补贴,帮助60万新公民、青年等群体解决住房问题。” “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58.33%提高到2024年的62.57%,城镇建成区(含县城)面积从3698.3平方公里增加到3940.2平方公里”……11月17日,“十四五”决胜新征程”,省住建厅城乡建设部公布“十四五”全省住房建设系统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数据 “十四五”期间,全省住房建设系统锚定“三区一区”战略定位,采取“三进”攻坚。以稳增长、惠民生、避风险、促转型的姿态,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从“有地方住”到“有居所”,住房问题既是人类经济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近年来,全省住房建设系统以安全可持续住房为重点,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多层次保障保障体系,持续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旧城住房改造,系统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好房子”建设,不断满足严民缓民需求。 “加大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三类住房’精准供给力度。“大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城镇解体住房‘三化’,全力改善人居环境和市容市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斯亚一文表示,“十四五”期间,全省共新建和募集公共租赁住房2万套,其中发放租金补贴13.98万套,累计开工棚户区改造安置房44.1万套,淘汰有安全隐患的城镇危房1.25万套,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51个,建设筹集安置房5.2万套,帮助超过130万城镇居民告别“脏、乱”生活五年来,我省全力做好“保”工作。“交付楼”、“保障房”,完成710个保障房、保障房项目交付任务,超过30万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全省城镇人均住房建设面积突破42平方米,大众住房从“能住的巴巴希”走向“能住的房”。此外,针对飞线充电、电梯故障等问题在居住区,我省推进“万美红楼盘”建设,开展专项治理,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口107万个,更新旧电梯1.3万部,修复屋顶渗漏、外墙剥落等460万平方米,实施51个重点更新领域,依托城市更新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推动城市内涵发展。重点更新领域,规划推进重大项目5600个,完成投资4300亿元。合肥、芜湖入选国家城市更新示范城市,合柴1972文化创意园、芜湖老船厂等更新项目正成为新地标。 “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查文标说,我省开展了城市功能产品建设与管理、供水供气能力建设、休闲与脚下建设”。从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看,我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座、历史建筑6297处,分别居全国第八、第三位。数据背后不仅是五年活力提升的纯粹体现,更离不开政策资金的支持。中央预算内超长期投资10亿元落实专项国债等资金支持城市功能建设的政策,国家开发银行设立各省专项引导基金,发展多元化投资格局。把“安徽建设”做大做强。有77家公司。 2021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2024年达到1.3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十。全省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近10%。到2024年,建筑业贡献全省税收收入的7.8%。推动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减碳板块,持续发展装配式建筑,建成绿色建筑面积4.4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近40%,建筑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1吉瓦。全省有9个工程荣获国家“鲁班奖”,950个工程荣获省“黄山杯”优质工程奖,商杭高铁、引江济淮等一批标志性重点工程已建成并在建。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我省积极推进中建(安徽)互联网平台建设,着力打造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重要性在全国彰显。该平台是安徽省联合推进的重大创新项目政府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完成数字基地扩建,推出建材商城、智慧工地、人才服务等12个应用场景模块,基本形成“数字基地+应用生态”服务体系。与此同时,我省建筑业也加快了“退出”的速度。目前业务范围已拓展至全国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建设的雅加达至万隆高铁成为中印尼两国“一带一路”发展合作的典范,胡努特鲁电厂成为土耳其绿色新地标。 (记者张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