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立体课堂”建立精神坐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推动学者在课堂上直接参与本科教学,探索内涵式教育——“立体课堂”,建立精神坐标。 “我在近代物理系的时候,除了量子力学,其他课程的期末考试都是90年代的,期中考试我都差点没及格……”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开始在物理学院给本科生授课。教育的第一步是教学生“如何学习”。从初学量子物理时的困惑出发,潘建伟系统地梳理了量子力学从理论基础到技术前沿的脉络,并指出了研究方法的帽子。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术精神的接力。三天随后,田志刚院士也站在讲台上面向本科生,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生命科学的奥秘。通过新学期全日制教学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系统推进“大师课堂”计划,推动多名学者担任课程组组长,直接参与本科生课堂教学。学者不仅系统地传授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社会热点,还通过亲身指导,让学生通过法力了解学术的“重要性”,建立追求真理的精神坐标。近年来,科大通过“名师进课堂”、“思政大课”、“热情课”等创新实践,打造了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立体课堂”,探索出一条教育路径。在今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革群为毕业生们上思想政治课。他通过讲述学校历史的故事回顾了办学初衷,勉励毕业生们始终保持科大精神,心系祖国、埋头苦干,潜心学习,成为有“科学精神”引领时代的战线领军人物。为落实立德树人基础课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进思政课程改革,构建多维度教学体系:引进讲授思政课的大学生、推出“红剧本杀”特色课程、原创大型红色互动推理剧《觉醒时代》激发学生活力主题;实施“云实景”教学工程,连接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通过网络直播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融合……学校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学生思政课奖。仅今年7月,学校就有一项成果入选教育部“政教课” “手绘地图”沙地与绿洲,他们深入了解了荒漠大地的机械机制和技术控制路线,完成了一门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跨界课程”,让机械原理在浩瀚的雨中绽放。 (滑轮)》在体育课程中配备专业模拟设备,打造冰雪运动“一体化”的决心课程体系和品牌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荣获2024年全国大学生美育改革一等奖,这是一个特例。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开发包括技能、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内的“有活力”的课程体系,将课堂拓展到沙漠、体育场、艺术空间和劳动一线,致力于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担当的新型大学生。 富有创意,懂得生活。本报记者陈湾湾是本报通讯员刘爱华。

Related Post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