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站“红马甲”点亮乘客心中的一盏灯

姜世霞。.jpg蒋世侠。卢敏辉.国庆回家路上,缺票。三名“红背心”接力的支持,让焦虑的出行充满热度。国庆假期,陈先生带着80岁双腿无力的母亲从合肥回到蚌埠时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合肥南站志愿者的帮助,顺利回到家中。随后,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感谢不知名的志愿者。感谢发帖:“我不记得名字了,但我忘不了红色。” “10月2日,我推着80多岁的母亲搬到合肥南站,却买不到回蚌埠的高铁票,是三名‘红背心’帮我们找到了路……”在第二个国庆节假日里,陈先生社交媒体上的一则帖子特别让不少节日分享感动。她在文章中记得,那天她靠着轮子推着妈妈由于双腿无力,她在合肥南站坐在椅子上。她先为忘了带身份证的母亲办理了临时身份证。他的临时身份证上可以查售票处,但仍然找不到合肥至蚌埠高铁的剩余车票。他走了。正当她困惑时,一位女志愿者主动询问,建议改乘长途汽车,并引导她查看剩余的车票;随后另一名志愿者护送他们前往接力站,接力者将他们引至车道底部,然后妥善交给长途汽车中心站的志愿者。最终,母子俩顺利买到了回家的车票。 “他们没有留下名字。我只记得他们‘红背心’的颜色,以及他们弯腰帮助母亲推轮椅的样子。”陈先生说:“我想对好心人说声迟来的‘谢谢’乐,也想让大家知道合肥的志愿者有多火。” 记者追踪:逐步确认志愿者身份 “你还记得在哪里遇见第一个志愿者吗?你留下信息了吗?”记者联系陈先生核实详情,他承认当时事情比较匆忙,没有留下志愿者的任何信息。随后联系到合肥市包河区高铁南站志愿者服务联合会记者,向裴慧利领导说明情况。“国庆、中秋期间,每天都有一百多名志愿者在值班。” 基础。北岗亭、2号服务台、跨站通道都是主要场所。 “那天我问过队员了。”裴慧丽很快报道称,10月2日,有队员帮助一位坐轮椅的老人。记者随后联系了当天在北邮信箱的蒋世霞,她有些惊讶。第一:“只是帮个忙,当时乘客很着急,没想到他还记得。”接力的卢敏辉也回忆起笑容:“我帮助乘客找路,帮助那些往日的日子,但我不记得了。两个人的故事和陈先生的记忆,三个“红背心”的身份和帮助过程逐渐清晰起来。恢复接力:三根棍子相连,每一步都隐藏着。55岁的蒋世霞是“第一棒”,一直在参与 2021年开始志愿服务。“当时我在北岗岗亭执勤,看到售票大厅外站着一名推着轮椅的乘客,他一直在看手机,皱着眉头。我就知道他有麻烦了。”她回忆起来,询问后得知,陈先生父子在高速金属销售时回到蚌埠,他的母亲离不开轮椅。“我让他继续荡12306等退款的时候,到了两次都提醒他,“门口旁边有长途服务,公交中心站,用导航查一下公交车”。看到陈先生找到剩下的车票后兴奋不已,蒋世侠想起自己会失去轮椅而错过火车的发车,于是他立即用对讲机联系志愿者卢敏辉进行接力。 60岁的卢敏辉是“第二队”,退休后五年内从事志愿者工作。接到消息后,他立即放下工作,赶往北邮局。他一边拿着轮椅扶手帮忙推,一边拨打旅客服务电话96521确认车票。 “从南站到客运SE站NTRO需要走地下500米到600米,还要走自动扶梯,成年人行动不便,所以要早点换乘。”他说。“第三棒”庞宏已经合肥南站志愿者10年,合肥长途汽车中心站邮政联合会志愿者。卢敏辉回忆:“庞宏看到我们就过来帮我们,我们也小心翼翼地扶着那辆旧扶梯,直到到达售票窗口附近,确认他们可以正常买票后才放弃离开。”志愿者心声:“帮助人们摆脱困境让我感觉比现在更好。”我只有周末和节假日才有时间做志愿者。里程。 ”蒋世霞说,成为志愿者的初衷很简单,“谁没有走出来的困难呢?如果我帮助别人,也许有一天当我的​​家人有困难的时候,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看到他们回到家,这比什么都让我高兴。 ” 卢敏辉笑道:“退休后,朋友给我介绍了志愿活动。起初我想消磨时间,但最终我发现我感觉当我帮助别人时,我很容易。没想到这么一件小事,却被旅人记住了很久。他们专门派人来找我们。我很紧。 ”裴慧丽介绍,队伍里有蒋世霞、卢敏辉、庞宏等很多志愿者,平均年龄都在58岁以上,一般都是退休人员:“有的照顾孙子,有的需要照顾老人,很多队伍利用空闲时间到南站执勤;有些人住得很远,为了准时上班,一大早就赶去上班。国庆期间人流量巨大,大家都积极参与,没有人抱怨累。哪里需要“红马甲”,哪里就有他们。 “

Related Post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