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规划布局。这次重要会议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领导人创造的“两个奇迹”和战略定力将继续为世界注入生机信心,为世界进步发展作出贡献。世界期待东方巨轮踏上新征程,破浪前行,在动荡多变的世界中继续充当稳定之锚。稳健前行:“义无反顾做好自己的事”高速穿梭列车,路线交织,自驾成趋势……2025年中秋国庆期间,中国平均每天出行人数将超过3亿人次,商品和服务消费双双增长增加。蒸蒸日上的景象,是“十四五”时期中国释放内需潜力、提升发展稳定性的生动例证。 2025年10月1日,国庆假期第一天,车辆驶过湖北省武汉市长江二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一久摄 环顾世界,保护主义正在崩溃,强权政治阴云密布,地缘政治冲突多处等待,世界经济在陷入停滞的风险中苦苦寻找方向。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要坚定信心,办好自己的事不能小,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保证,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将军习近平总书记洞察时代潮流,为中国经济稳步前进指明了方向。当然,这是当今世界的稀缺资源。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近17%,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是世界稳定发展的重要贡献者。 “十四五”期间,经济巩固中国GDP连续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将达到14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年均增长5.5%。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一系列耀眼的数字说明了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是“对世界有益”。印尼IndoWo投资媒体公司首席运营官亨德罗·维博沃表示,中国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就是靠着“谋划到底、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十五五”期间全国各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科学制定和持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优势。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阿卜杜勒·阿齐兹·沙巴尼表示,一位杰出的Adva中国发展的特点是强调科学战略规划、保持政策连续性。 2024年1月1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阿依达·魔都”号停靠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婷 摄 “十四五”期间,中国进入全球创新指数前十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总投入位居世界第二;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建成并开工,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中国首个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并转入正常运行,首次从月球背面返回未采样样品,展现创新活力的大国;人形机器人迭代,英特尔人工模型升级据了解,新一代能源装机规模不断突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持全球第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显着。 2025年6月17日,在北京哈诺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天宫2.0”迎来了参观者。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中国经济发展靠的是对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从2023年首次提出新生产力,到“十五”期间强调“要把发展新生产力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催生新生产力,不断激发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开辟新空间。它不仅巩固了我也帮助其他国家拥抱数字化、绿色未来,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拓展新可能性。 10月9日,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车在巴西巴伊亚正式下线。巴西总统卢拉在仪式上表示,比亚迪将这里改造成新能源汽车生产工厂,为巴西工业注入新活力,为巴西提供更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这是2025年7月1日在巴西巴伊亚比亚迪工厂拍摄的新能源汽车。新华社(卢西奥·塔沃雷拉 摄) 吉尔吉斯斯坦前驻华大使巴克特古洛娃表示,中国向合作伙伴推动降低绿色技术成本,持续拓展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基础设施和过境运输走廊。中国一系列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增长。 “中国的发展是全球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开放合作:“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 10月13日,从宁波舟山港出发的中欧北极快运航线首艘货船抵达英国。这是“冰上丝绸之路”的最新好消息。面对威胁贸易不间断的地缘政治冲突,一条更快、更高效、更安全、更稳定的新通道将为优化全球供应链、促进开放合作增添稳定性。 2025年10月13日,在英国费利克斯托港,中欧北极快运航线首艘货船进港。新华社记者 李莹 摄 面临贸易摩擦、脱钩脱节、孤立排他的逆流中国没有坚持走开放合作的康庄大道。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互利、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共享机遇、互利共赢的雄心和责任。德国联邦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协会主席查尔斯·舒曼表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开放不仅为自身发展提供动力,也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可预期、稳定的合作前景,为全球互联互通发挥了‘稳定器’作用。” 2025年7月2日,在Na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安港码头,一批新能源汽车驶向一艘滚装货轮。新华社记者 杨有宗 摄 “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 “十四五”期间,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数达到22个,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3个自由贸易协定。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七届。海南自由贸易港今年年底关闭并投入运营……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肯尼亚国际关系学者卡文斯·阿迪尔认为,“中国机遇”不仅是进入大市场的机遇,更是实现肯尼亚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性机遇。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共同实现现代化。 “兄弟,无论合作大小,只要真诚,就会结出丰硕成果。” 10月初,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全面通车。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搭乘首趟列车,衷心感谢中方的合作。从欧亚大陆到非洲、拉美,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建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港口、桥梁、电站、工业园区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打造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的初衷。土耳其国际研究学者苏埃·尼汉·阿彻卡隆表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铁路、公路和数字网络等基础设施来深化合作,促进经济发展、贸易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帮助建设更好融入全球市场的经济体。这是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主会场外景 2025年8月30日新华社记者孙凡跃摄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峰会将在天津举行,为全球开放合作贡献“上合动力”;总部位于上海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再次扩员,并迎来另一个新的正式成员——阿尔及利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发展时 4月份在上海的银行,他说银行已经成长为“国际金融体系的新兴力量和南半球合作的金字招牌。”全球南方的集体崛起是一个世纪深刻变革的明显标志。南非经济学家塔法兹瓦·鲁齐弗表示,当一些国家不断削弱南北合作机制时,中国加紧巩固多边平台,成为推动全球互利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十四五”期间,中国作为南方国家的天然成员,主办了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拉美论坛,并宣布支持南方国家8个合作项目。始终围绕“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快发展”“中国能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也能成功。”从改革脉搏到发展脚步,从治理到道路到振兴,中国积极向世界分享发展经验,用中国治理为各国共同现代化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大国责任:“以博大的情怀关心人类命运”“大国必须像 新时代以来,从走和平发展道路,到积极发展国际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每一个历史关键时刻,中国始终施以仁义,用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凝聚共识,成为世界治理的稳定源泉。针对当今世界缺和平、缺发展、缺安全、缺治理的复杂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四大全球倡议,不断完善解决方案,从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个维度系统解决人类社会问题。这是2023年12月1日在埃及亚历山大拍摄的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阿布基尔集装箱码头。新华社(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供图) 全球发展倡议体系阐释了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谁靠发展、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全球性问题,为加快发展注入信心和动力。 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安全倡议不仅着眼于解决人类的实际问题安全,还在于寻找世界和平的长期解决方案。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推动文明多样性、平等对话、合作共赢等基本理念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全球治理倡议深入探讨当代全球治理问题:“谁来治理、如何治理、为谁治理?”全球四大倡议各有侧重、并行不悖,形成以发展促繁荣、以安全保稳定、以文明增互信、以治理求正义的有机整体。新时代的中国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回应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共同追求,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全球发展大坐标系之中,践行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发展。奉行多边主义,不断深化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合作网络,汇聚广泛力量应对共同挑战。 “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在困难的时刻,越要秉持和平共处的初心,坚定合作共赢的信任,坚持在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前行,与时代的进步一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不为一事所惑,不为风浪所扰,习近平总书记说,大国定力不变。从中国倡议到国际共识,从合作理念到共同行动。中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为全球治理提供了理念框架,也为动荡、下行的世界注入了稳定性和确定性,推动了人类命运的构建。社区。五年来,从引领“大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到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规模最大、成员最多的区域组织,中国团结发展中国家唱响南南声音,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发展。从宣布碳中和峰值目标,到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中国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国际合作的坚定行动者和推动者。五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稳步推进。塞尔维亚成为第一个同中国携手构建新时代命运共同体的欧洲国家。中非关系总体定位升级为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真正的新时代。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双边层面实现了全面全面战略合作,结成了全方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地区命运共同体建设呈现出新的环境……范围不断扩大,概念不断扩大,不断深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广泛认同的国际共识。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表示,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秉持公正立场,坚持多边主义,捍卫公平正义,引领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合作,为欧亚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世界百年变迁加速。要以博大的胸怀超越隔阂和冲突,以博大的胸怀关照人类命运。”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始终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推动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杜静、赵岩 海报设计:常清潭 统筹:孙浩、徐超、张远、王雨轩、赵露露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规划布局。这次重要会议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领导人创造的“两个奇迹”和战略定力将继续为世界注入生机信心,为世界进步发展作出贡献。世界期待东方巨轮踏上新征程,破浪前行,在动荡多变的世界中继续充当稳定之锚。稳健前行:“义无反顾做好自己的事”高速穿梭列车,路线交织,自驾成趋势……2025年中秋国庆期间,中国平均每天出行人数将超过3亿人次,商品和服务消费双双增长增加。蒸蒸日上的景象,是“十四五”时期中国释放内需潜力、提升发展稳定性的生动例证。 2025年10月1日,国庆假期第一天,车辆驶过湖北省武汉市长江二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一久摄 环顾世界,保护主义正在崩溃,强权政治阴云密布,地缘政治冲突多处等待,世界经济在陷入停滞的风险中苦苦寻找方向。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要坚定信心,办好自己的事不能小,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保证,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将军习近平总书记洞察时代潮流,为中国经济稳步前进指明了方向。当然,这是当今世界的稀缺资源。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近17%,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是世界稳定发展的重要贡献者。 “十四五”期间,经济巩固中国GDP连续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将达到14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年均增长5.5%。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一系列耀眼的数字说明了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是“对世界有益”。印尼IndoWo投资媒体公司首席运营官亨德罗·维博沃表示,中国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就是靠着“谋划到底、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十五五”期间全国各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科学制定和持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优势。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阿卜杜勒·阿齐兹·沙巴尼表示,一位杰出的Adva中国发展的特点是强调科学战略规划、保持政策连续性。 2024年1月1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阿依达·魔都”号停靠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婷 摄 “十四五”期间,中国进入全球创新指数前十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总投入位居世界第二;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建成并开工,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中国首个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并转入正常运行,首次从月球背面返回未采样样品,展现创新活力的大国;人形机器人迭代,英特尔人工模型升级据了解,新一代能源装机规模不断突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持全球第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显着。 2025年6月17日,在北京哈诺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天宫2.0”迎来了参观者。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中国经济发展靠的是对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从2023年首次提出新生产力,到“十五”期间强调“要把发展新生产力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催生新生产力,不断激发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开辟新空间。它不仅巩固了我也帮助其他国家拥抱数字化、绿色未来,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拓展新可能性。 10月9日,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车在巴西巴伊亚正式下线。巴西总统卢拉在仪式上表示,比亚迪将这里改造成新能源汽车生产工厂,为巴西工业注入新活力,为巴西提供更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这是2025年7月1日在巴西巴伊亚比亚迪工厂拍摄的新能源汽车。新华社(卢西奥·塔沃雷拉 摄) 吉尔吉斯斯坦前驻华大使巴克特古洛娃表示,中国向合作伙伴推动降低绿色技术成本,持续拓展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基础设施和过境运输走廊。中国一系列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增长。 “中国的发展是全球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开放合作:“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 10月13日,从宁波舟山港出发的中欧北极快运航线首艘货船抵达英国。这是“冰上丝绸之路”的最新好消息。面对威胁贸易不间断的地缘政治冲突,一条更快、更高效、更安全、更稳定的新通道将为优化全球供应链、促进开放合作增添稳定性。 2025年10月13日,在英国费利克斯托港,中欧北极快运航线首艘货船进港。新华社记者 李莹 摄 面临贸易摩擦、脱钩脱节、孤立排他的逆流中国没有坚持走开放合作的康庄大道。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互利、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共享机遇、互利共赢的雄心和责任。德国联邦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协会主席查尔斯·舒曼表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开放不仅为自身发展提供动力,也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可预期、稳定的合作前景,为全球互联互通发挥了‘稳定器’作用。” 2025年7月2日,在Na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安港码头,一批新能源汽车驶向一艘滚装货轮。新华社记者 杨有宗 摄 “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 “十四五”期间,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数达到22个,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3个自由贸易协定。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七届。海南自由贸易港今年年底关闭并投入运营……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肯尼亚国际关系学者卡文斯·阿迪尔认为,“中国机遇”不仅是进入大市场的机遇,更是实现肯尼亚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性机遇。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共同实现现代化。 “兄弟,无论合作大小,只要真诚,就会结出丰硕成果。” 10月初,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全面通车。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搭乘首趟列车,衷心感谢中方的合作。从欧亚大陆到非洲、拉美,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建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港口、桥梁、电站、工业园区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打造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的初衷。土耳其国际研究学者苏埃·尼汉·阿彻卡隆表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铁路、公路和数字网络等基础设施来深化合作,促进经济发展、贸易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帮助建设更好融入全球市场的经济体。这是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主会场外景 2025年8月30日新华社记者孙凡跃摄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峰会将在天津举行,为全球开放合作贡献“上合动力”;总部位于上海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再次扩员,并迎来另一个新的正式成员——阿尔及利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发展时 4月份在上海的银行,他说银行已经成长为“国际金融体系的新兴力量和南半球合作的金字招牌。”全球南方的集体崛起是一个世纪深刻变革的明显标志。南非经济学家塔法兹瓦·鲁齐弗表示,当一些国家不断削弱南北合作机制时,中国加紧巩固多边平台,成为推动全球互利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十四五”期间,中国作为南方国家的天然成员,主办了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拉美论坛,并宣布支持南方国家8个合作项目。始终围绕“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快发展”“中国能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也能成功。”从改革脉搏到发展脚步,从治理到道路到振兴,中国积极向世界分享发展经验,用中国治理为各国共同现代化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大国责任:“以博大的情怀关心人类命运”“大国必须像 新时代以来,从走和平发展道路,到积极发展国际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每一个历史关键时刻,中国始终施以仁义,用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凝聚共识,成为世界治理的稳定源泉。针对当今世界缺和平、缺发展、缺安全、缺治理的复杂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四大全球倡议,不断完善解决方案,从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个维度系统解决人类社会问题。这是2023年12月1日在埃及亚历山大拍摄的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阿布基尔集装箱码头。新华社(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供图) 全球发展倡议体系阐释了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谁靠发展、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全球性问题,为加快发展注入信心和动力。 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安全倡议不仅着眼于解决人类的实际问题安全,还在于寻找世界和平的长期解决方案。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推动文明多样性、平等对话、合作共赢等基本理念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全球治理倡议深入探讨当代全球治理问题:“谁来治理、如何治理、为谁治理?”全球四大倡议各有侧重、并行不悖,形成以发展促繁荣、以安全保稳定、以文明增互信、以治理求正义的有机整体。新时代的中国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回应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共同追求,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全球发展大坐标系之中,践行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发展。奉行多边主义,不断深化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合作网络,汇聚广泛力量应对共同挑战。 “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在困难的时刻,越要秉持和平共处的初心,坚定合作共赢的信任,坚持在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前行,与时代的进步一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不为一事所惑,不为风浪所扰,习近平总书记说,大国定力不变。从中国倡议到国际共识,从合作理念到共同行动。中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为全球治理提供了理念框架,也为动荡、下行的世界注入了稳定性和确定性,推动了人类命运的构建。社区。五年来,从引领“大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到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规模最大、成员最多的区域组织,中国团结发展中国家唱响南南声音,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发展。从宣布碳中和峰值目标,到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中国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国际合作的坚定行动者和推动者。五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稳步推进。塞尔维亚成为第一个同中国携手构建新时代命运共同体的欧洲国家。中非关系总体定位升级为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真正的新时代。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双边层面实现了全面全面战略合作,结成了全方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地区命运共同体建设呈现出新的环境……范围不断扩大,概念不断扩大,不断深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广泛认同的国际共识。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表示,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秉持公正立场,坚持多边主义,捍卫公平正义,引领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合作,为欧亚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世界百年变迁加速。要以博大的胸怀超越隔阂和冲突,以博大的胸怀关照人类命运。”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始终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推动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杜静、赵岩 海报设计:常清潭 统筹:孙浩、徐超、张远、王雨轩、赵露露